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培养好家风 践行好家训
培养勤俭节约好家风,践行节俭好家训
日期:2017-05-04 发稿人:滁州市第六中学 秦德高 来源: 点击:
 

 

 一个人的成长成材,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;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,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。“一室之不治,何以天下家国为?”的古训仍历历在耳,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,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。
 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,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,可以成册,可以言传,但无论是哪种形式,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。好的家风淳朴无华,催人向善,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,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;反之,则误人误己,诱导儿孙步入歧途。往小看是修身齐家,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。优良家风需要传承,需要推广,社会正气需要弘扬。
 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。家庭是个人的第一课堂,我们常说“龙生龙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”,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,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。父母诚朴,则儿孙向善,父母贪腐,则儿孙效仿,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。古来宗族大家庭,必让孩子以德高望重者为榜样,而今家庭变小了,更需要家长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师,让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,为后代茵福。
 作为教育工作者,家庭是圃,孩子是苗。家风如雨点,它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,小苗只有在雨露的点滴滋润下,才能健康成长。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,才能出类拔萃。最近,随着“家风”一词的火了起来,脑海中不禁涌现出家庭教育我的一幅幅刻骨铭心的画面
 我出生于农村,也在农村长大,小时候家里也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家风家训,但是,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爸爸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:勤俭节约,不挑吃穿。
 由于自己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,父亲是个纯朴的乡村教师,母亲是个老实的农民,家中由于母亲身体不太好,就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这个家。从小家里日子就过得很拮据,“勤俭节约,不挑吃穿”自然就成了父母平时教导我们最多的话语。小时候由于不懂事,我们吃东西总是喜欢挑精拣肥,看到合胃口的,肚子吃的饱饱的,不喜欢吃的,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多吃。穿戴上,都是挑新的、拣好的。当时一贯把父母的教导当做耳旁风,不理不睬。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,大概到了七八岁的样子,才有点懂事了,觉得自己挑剔吃穿是不对的,从此,不管妈妈端上来的是什么,我都用筷子大块大块往嘴里送,吃的津津有味,穿衣服也不讲究了,只要干净整洁就行,妹妹在爸爸妈妈的不断教导与我的熏陶下,也不挑吃穿了,一个比一个懂事了。父母看在眼里,欢喜在心里。不得不感叹:“有了规矩,真的就能成方圆啊!”
 现在,我已是一个六岁孩子的爸爸了,生活比我小时候好多了,看到孩子挑食,不好好吃饭之类的,我也会像我父母教导我一样的去教导她,显然孩子现在还小,有点似懂非懂的样子,但是,我还是会经常去教导她,给她从小灌输这种思想,她终归会有懂的那一天。
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,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成文或不成文的家风家训。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,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、和谐、繁荣、强大。
古人云:一饭一粥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这句话深刻地启迪着我们要在生活中保持勤俭节约的精神。然而,反观当下,奢靡腐败现象却层出不穷。铺张浪费者有之,好大喜功者有之,挥霍无度者有之,竞奢斗富者有之……这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,毒化了社会风气,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厉行勤俭节约,反对铺张浪费,刻不容缓。
 厉行勤俭节约,加强思想教育是前提。俗话说:行动改变命运,而观念决定行动。要想真正在社会上树立勤俭节约之风,使社会成员能够真正践行节约的精神,需要从思想入手,转变观念。一方面,需要强化公民的节俭意识,使人民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;另一方面,要加强节约方法的普及,使社会民众掌握正确的节俭方法。因此,政府要充分调动各大媒体的宣传作用,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加大宣传力度,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。
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,天下难事必作于易。要想真正扭转奢靡腐败之风,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,需要我们从细做起,从易开始。只有加强思想教育,完善政府政策,推进科技创新,才能真正构建节约型社会。只有让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,团结一致,形成合力,才能够真正节约资源,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
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”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家有机组成的,家风也会通过对于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、社会风气的无声推动、党风政风的有机渗透,来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精神状态。我们要通过个体努力、社会宣传和政府倡导的方式,来厚植良好家风形成的土壤,并推动文明国风的形成,让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以崭新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
访问量:
中共南谯区纪律检查委员会、南谯区监察局 版权所有 地址: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政务新区主楼5楼
电话:0550-3113395 皖ICP备10201704号 邮编:239000 投搞:nqjjjc@126.com 技术支持:中天科技